石料廠怎么核算成本?
石料廠的成本核算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綜合考慮直接材料、直接人工、制造費用(間接費用)等各個方面,石料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本控制能力。建立一套科學、實用、可持續的成本核算體系,是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保障。詳細解答
詳細解答
石料廠的成本核算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綜合考慮直接材料、直接人工、制造費用(間接費用)等各個方面。其目標是準確計算每噸(或立方米)石料的生產成本,以便進行定價決策、成本控制、盈利能力分析和績效評估。以下是石料廠成本核算的關鍵步驟和要點:
一、成本構成要素(成本項目)
1、原材料成本:
· 礦山資源費/采礦權使用費/資源稅:這是獲取石料來源的根本成本,通常按開采量攤銷或按年度/月度固定分攤。
· 剝離土方費用:覆蓋在礦體上的無用土層需要剝離的成本(有時可售賣作為副產品抵減成本)。
· 炸藥、雷管等輔助材料:爆破開采需的消耗品。
· (可選)外購毛石成本:如果部分原材料需要從外部采購。
2、直接人工成本:
· 直接生產工人工資:包括操作挖掘機、裝載機、鉆機、破碎機、篩分機、運輸車輛(廠內短駁)等生產人員的工資、獎金、加班費、津貼等。
· 社會保險及福利費:企業為這些員工繳納的五險一金等。
· (注意)管理人員工資屬于制造費用或管理費用。
3、燃料及動力成本:
· 柴油/汽油:用于挖掘機、裝載機、鉆機、運輸車輛(廠內短駁)、發電機等的燃油消耗。這是比較重要且占比高的成本項。
· 電力:用于破碎機、篩分機、輸送帶、除塵設備、照明、辦公等。破碎篩分環節是耗電大戶。
· 水費:用于降塵、設備冷卻等。
4、制造費用(間接費用):
· 設備折舊費:按照會計政策(如直線法、工作量法)計算的生產設備和運輸設備的折舊額(挖掘機、裝載機、鉆機、破碎機、篩分機、輸送帶、車輛等)。占比大。
· 設備維修保養費:設備的日常維護、定期保養、零部件更換、大修理費用(可分期攤銷)。保持設備良好運轉對成本。
· 輪胎、鋼絲繩、潤滑油等易耗品:設備運行中頻繁更換的消耗性配件和物料。
· 礦山道路維護費:廠區內道路的修建和維護費用。
· 安全生產費用:安全設施投入、防護用品、安全培訓、安全評價等支出。
· 環保費用:除塵設備運行維護、廢水處理、噪音治理、復墾金或支出等。
· 廠區/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及福利:生產主管、班組長、工程師、統計員、安全員等非直接操作人員的薪酬。
· 租賃費:如有租賃的設備或場地。
· 低值易耗品攤銷:工具、勞保用品等的攤銷。
· 其他制造費用:辦公用品、差旅費(生產相關)、保險費(財產險、設備險)等間接與生產相關的費用。
二、成本核算流程
1、數據收集:這是比較基礎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步,需要建立完善的原始記錄制度。
· 產量記錄:計量各環節(剝離、毛石開采、破碎、篩分)的產量(噸或立方米)。破碎后的不同規格產品(如0-5mm, 5-10mm, 10-20mm, 20-40mm等)需要分別計量統計。
· 耗料記錄:
①炸藥、雷管用單。
②柴油/汽油用單或加油記錄(好配置流量計)。
③電力消耗記錄(各主要設備或環節好有分表計量)。
④維修料單(零部件、輪胎、潤滑油等)。
⑤水費記錄。
· 人工記錄:生產工人的考勤表、工資計算表。
· 設備運行記錄:設備運行時間、故障停機時間、維修記錄。
· 費用單據:所有與制造費用相關的發票、付款憑證等。
2、成本歸集:將收集到的各項成本數據,按照成本項目進行匯總。
· 直接成本歸集:能直接歸屬到某類產品或某個生產步驟的材料、人工、燃料動力,直接計入該產品或步驟成本(如某挖掘機專門開采某種石料)。
· 間接成本歸集:制造費用(折舊、維修、管理人員工資等)需要先歸集到特定的成本(如采礦車間、破碎車間、篩分車間、運輸隊)或全廠整體。
3、間接費用分配(分攤):
· 將歸集好的制造費用,合理地分配到終的石料產品(通常是按不同規格)上。這是成本核算的關鍵難點。
· 常用的分配規范:
①產量(噸/立方米):常用、直觀的。將總間接費用除以總產量得到單位分配率,再乘以各規格產品的產量。適用于費用與產量高度相關的情況。
②機器工時:按各環節(破碎、篩分)設備實際運行時間分配。更,適用于設備折舊、維修、電力等與設備運轉時間關系密切的費用。需要詳細的設備運行記錄。
③直接人工工時:按各環節消耗的直接人工工時分配。在人工密集型環節可能適用。
④直接成本(材料+人工)比例:按各規格產品消耗的直接成本占總額的比例分配。
⑤復合:根據費用性質不同,采用不同的分配。例如:
· 設備折舊、維修費、電力費→按機器工時分配。
· 管理人員工資→按產量或設定比例分配。
· 環保費、安全費→按產量分配。
選擇原則:選擇能反映費用發生動因、合理、簡便易行(數據可獲得性)的。
4、成本計算:
· 總成本計算:某規格石料總成本 = 該規格產品承擔的原材料成本+直接人工成本+燃料動力成本+分配的制造費用
· 單位成本計算:某規格石料單位成本(元/噸) = 該規格產品總成本 / 該規格產品產量(噸)
· 分步核算:對于流程清晰(采剝→毛石開采→破碎→篩分→成品)的石料廠,可以采用分步法,計算每個步驟的成本,并逐步結轉到下一個步驟,終計算出成品成本。每個步驟內部也需要歸集和分配成本。
三、成本核算的要點和難點
1、數據準確性是生命線:產量、油耗、電耗、人工工時、機器工時等基礎數據須準確計量和記錄。誤差都會被放大到單位成本中。建議采用的計量設備(地磅、流量計、電表)和流程(嚴格的用記錄、運行日志)。
2、間接費用的合理分攤:選擇合適的分攤,直接影響不同規格產品成本計算的準確性。需要分析各項費用的驅動因素。分攤方法應保持相對穩定,便于比較。
3、聯產品和副產品的處理:
· 聯產品:破碎篩分過程中同時產出多種不同規格的石料(如0-5mm, 5-10mm等),它們都具有價值。成本需要在它們之間合理分配(通常按售價比例法、產量法或固定系數法)。
· 副產品:剝離的土方如果能夠售賣,其銷售收入應作為主產品成本的抵減項,或單獨核算其少量成本。
4、折舊方法的選擇:設備投入,折舊是重要成本。工作量法(按開采量/破碎量計算折舊)比直線法(平均年限法)更能匹配設備的實際消耗和成本發生,更符合行業特點,但計算稍復雜。
5、維修保養費用的管理:維修費波動較大且影響設備運行效率和成本。需要區分日常維護和大修(資本化或費用化攤銷),并加強性維護以突發故障帶來的高額維修成本。
6、能源成本管控:燃油和電力是變動成本大頭,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價格變動和設備能耗效率(例如選擇更節能的破碎機型號)。
7、環保與安全成本:合規要求日益嚴格,這部分成本占比上升,且具有剛性,須納入核算。
8、實際成本法與成本法:
· 實際成本法:基于實際發生的成本進行核算(如上所述)。是石料廠常用的方法。
· 標準成本法:預先制定單位產品的材料、人工、制造費用成本(定額),核算時分析實際成本與成本的差異(量差、價差)。有助于成本控制和績效評估,但制定合理的成本需要較高的管理水平,在石料廠(地質條件多變、設備工況復雜)難度較大。
四、成本分析與應用
1、成本報表:定期(按月、按季)編制成本報表,反映:
· 總成本和各類別成本(材料、人工、燃料動力、制造費用)的構成。
· 各規格產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。
· 成本與預算、歷史同期的對比分析。
2、盈虧平衡點分析:計算不同產量水平下的總成本,結合售價,盈虧平衡點產量。
3、定價決策:準確的單位成本是制定銷售價格的基礎。
4、成本控制:分析成本構成,識別成本支的關鍵環節(如油耗過高、維修費異常、設備效率低下、某規格產品利潤率低),采取針對性措施降本增效(優化爆破參數、改進工藝、提高設備利用率、加強能耗管理、調整產品結構)。
5、績效評估:將成本控制指標(如噸油耗、噸電耗、噸維修費)納入車間、班組或設備的績效考核。
6、投資決策:為新設備購置、技術改造等項目提供成本效益分析依據。
總結與建議:
· 建立完善的原始記錄體系:這是成本核算準確性的基石。
· 選擇合適的成本核算方法:對于大多數中小石料廠,采用實際成本法,按產量(要時輔以機器工時)分配制造費用是比較務實可行的。
· 關注變動成本和大額成本:如燃油、電力、炸藥、設備折舊、維修費。這些是成本控制的關鍵點。
· 利用簡單工具逐步精細化:初期可以使用Excel建立成本核算模板,隨著規模擴大和管理水平提升,再考慮引入的ERP或礦業管理軟件。
· 定期進行成本分析:核算不是目的,分析差異、發現問題、持續改進才是關鍵。
· 加強內部溝通:財務部門需要與生產、設備、采購、倉庫等部門緊密配合,使數據得到及時準確的傳遞。
石料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本控制能力。建立一套科學、實用、可持續的成本核算體系,是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保障。